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348章 那场会州军变 (第1/2页)
有人说赵家靠欺负孤儿寡母上位,自己得位不正,所以重用文官。 这种说法,基本上是只读了教科书上某一个节选事件,得出来的标签化刻板印象,是一种孤立历史观。 中国历史是一整套社会发展史,中国人极其注重历史记录,并且注重史料藏书。 为什么? 因为中国人从很早就明白,史料是文明延续的重要文献,史料中提供了许多坑,后代的改进,无论是民生、政治还是军事,都需要参考史料。 所以中国历史是一套严谨的社会演变史,是历朝历代承上启下相互联系的。 孤立看到宋史,是不完整的。 唐朝立国后,皇室靠门阀世家治国。wap..OrG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,门阀世家膨胀、僵化,完全阻断了寒门士子的上升渠道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安史之乱其实是一次阶级斗争,是边疆投身无门的寒门士子发起的一次对门阀世家垄断的战争。 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,安禄山在757年就死了,而安史之乱却持续了八年。 如果这场叛乱只是安禄山个人的野心,自然是会随着安禄山的死而快速瓦解。 但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却是阶级矛盾的集中爆发。 此后,就迎来了藩镇割据时代。 直到唐末,不得志的寒门士子黄巢在黄河边杀光了五姓七望的千年贵族们,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突然断了层。 传承了千年、掌握知识的世家贵胄们,没了。 社会的权力、道德和舆论高地,出现了真空。 于是,五代十国才进入了最血腥残暴的乱世。 几乎每一代的中原皇帝快速上位后,都想要重现大唐荣光,一统天下。 然而,他们都没能解决一个问题:贵族们没了,如何治理这个天下? 频繁的政变和战争,消磨了所有人的耐心,皇帝们在乱世中无法找到新的制度来填补被毁灭的旧制度。 直到赵匡胤的出现。 宋太祖能被那个人列入其中,不仅仅是他开创了大宋。 他在已经腐朽、消失的旧制度解体后,重新缔造了一个新的社会结构。 这个社会结构就是启用文人治国。 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,但它的背后需要做大量的工作,推出大量前所未有的新政,并且结合民生、经济、军事、政治都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来做综合考量。 在过去的时代,文人在帝国的话语权是很低的。 到了宋朝,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农家学子,只要你会读书,你就能在当今天子的大殿里做题考试,并且跃龙门。 大宋历代的宰相,基本上出自寒门。 我们可以简约地称呼这个制度叫做:文人精英治国。 文人精英治国在大宋朝第一次登上舞台的成效是什么呢? 良田从宋初的2.95亿亩,到北宋末年涨到7.5亿亩左右。 然而,任何体制刚出来后,没有前人的借鉴,都容易走极端。 大宋朝就是在这么一个开创性的体制上,走向了文盛武衰的极端。 当然,这个过程中,宋太宗赵光义是个催化剂,他过分的重文而压制武将。 这才是历史的脉络。 到了明清,读书人治国已经是既定规律,所以明清基本上可以维持近三百年,中途没有大规模内乱。 即便是后世,也沿用了读书人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